内容选登

神学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自总第25-26期【神学探讨】)

发布日期:2015-01-20

神学思想建设的核心任务

——建立与国情、文化相结合的

教会发展指导思想(一)

吴伟庆


    在1998年“济南会议”上,丁光训主教提出了神学思想建设,把它列为“三自”运动发展的新阶段的标志,是“三自”爱国运动的深化。要坚持“三自”、独立自主办好教会的方向,一方面要有坚定的爱国立场;另一方面必须在神学思想方面,有相应的理论建设作为支撑。我们说神学思想建设是我们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完全合乎情理的。神学思想建设是个积累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些年来,我们曾经进行过学习《丁光训文集》、关于“上帝的爱普及万千”、“创造与救赎的关系”、“信仰与理性”、“树立正确的《圣经》观”等方面的讨论,都是构建中国自己的神学思想体系的组成部分。

一 、神学思想建设的提出

    上世纪末,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国际上的文化保守主义浪潮

和形形色色的宗教极端势力有所抬头,使得因民族、宗教引发的冲突日益加剧。这些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另外,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变化。宗教信仰自由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得到了更大的保障。党中央“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提出,既肯定了宗教客观存在的长期性,也对宗教提出了相应的社会期望。在教会内,由于恢复活动后中国基督教忙于教堂重建,较少顾及神学思考,导致一些与社会发展不相协调的神学思想在部分信徒中有所回潮,比较突出的有:片面理解主的再来,否定今生的努力;以“ 信与不信 ”来划分人群 ,造成人为的隔膜甚至对立 ;以“ 听从神不听从人”为由,藐视国家的法律、法规;把“三自”爱国运动误解成是“政教合一”的运动;片面强调“属灵”,轻视理性,使一些信徒的信仰趋向狂热与迷信;只注重个人得救,却忽视基督徒应有的社会责任,信仰功利化的现象严重,等等。此外,各种异端、邪教混乱教会,使基督教的形象被严重歪曲。再加上某些境外势力通过各种途径将一些与中国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思想渗透进来,混淆视听,损害了中国教会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所有这些思想若不及时予以纠正,基督徒的信仰素质难以提高,教会的发展和福音传播难以提速,基督教就难以与社会文明进程相协调,难以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难以很好地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

    以丁光训主教为代表的老一辈教会领袖们高瞻远瞩,在“济南会

议”上提出了中国教会必须加强神学思想建设的号召,在广大教牧人员和同工中引起了积极的反响。之后不久,中国基督教“两会”成立了“中国基督教神学思想建设推进小组”,以便更好地推动这项事工。

中国基督教“两会”和各地基督教“两会”广泛动员了广大教牧人员和同工,围绕着如何树立正确的《圣经》观、如何处理“信与不信”的问题 、如何认识上帝的属性 、如何正确理解“ 宇宙的基督 ”、如何正确看待教外的真善美、如何更好地传扬福音、如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等议题召开了多种形式的研讨会、座谈会;撰写了涉及各类议题的神学论文,紧紧围绕教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和挑战进行神学思考;提出了一些很好的神学见解,为中国教会的实践提供了十分有益的理论指导。

二 、进行神学思想建设的目的

()建立积极、更符合《圣经》整体信息的神学思想

在中国教会存在着不少消极的神学思想,进行神学思想建设就是

为了以引导的方式来消除这些消极的神学思想,建立积极的、更符合

《圣经》整体信息的神学思想。现在有不少的传道人、信徒喜欢讲的一个话题是,现在社会上的罪恶好像挪亚时代的罪恶、罗得时代的罪恶一样,说明主马上就要再来了;有一首在各地教会流行的诗歌也表达这样的意思,其中的一句歌词这样说:空中的异象,时代的潮流显明主快要再来。我认为作为基督徒是要时刻警醒等候主的再来,但我们不能完全肯定主马上就要再来,若过分强调主马上再来,会使我们只注重“超世 ”的生活 ,而忽视了“入世 ”的生活 。还有,有些 传道人 、基督徒只注重信心,却忽视了诚实、正义、爱心等。

(二)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为了回归到基督教的本真

在基督教神学的发展过程中,受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相当程度的影响。在神学方面,可以从《圣经》中明显看出,如《约翰福音》、《路加福音》、保罗书信等,就很清楚地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罗马文化对基督教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基督教在西方经过一千多年的时间,使很多抽象的神学观念落实成为一套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成为可供实践的具体宗教,顺利地完成它的神学思想建设的任务。逐渐地希伯来式的基督教与希腊、罗马以及以后的历史文化完整地整合在一起。

在西方国家经过处境化后的基督教又由传教士传到中国,自然地

他们将整套的信仰观念传过来,而没有区分何为基督教原形,何为西

方文化成分,事实上也不容易区分;因此,西方传教士所传来的基督教是披上“西方文化外衣”的基督教。基督教被传到中国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一直被认为是“洋教”,当然具有政治的因素,但是也不能排除有文化的因素。因此,中国教会提倡神学思想建设,就是为了让我们看清现在存在于中国教会中哪些是西方文化成分,哪些是基督教福音真理。我们只有剥去“西方文化外衣”,才能得到真正的基督教。现在的神学思想基本上是从解放前流传下来的,解放前的神学思想又是从外国宣教士传进来的,所以现在中国教会的神学思想基本上就是西方的神学思想,因此,就必须剥去“西方文化的外衣”,然后再与当代的中国思想、文化 、时代精神等相结合 、相 适 应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在中国进行神学思想建设。

    (三)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为了让中国人更理解基督教

    因为基督教只有用中国人所懂的语言观念来表达 ,我们的同胞 才更容易明白。在中国宣教的过程中,在这方面已作出了一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以致使之成为沟通的媒介:如在《圣经》翻译方面用“道”来表达Logos。这就是用中国人所懂的词汇、观念来表达信仰中的意义。

    (四)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是国情与时代的需要

    中国教会处在一个特别的国家——社会主义新中国,现在又处在

一个特别的时代——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时代。我们国家的制度与西方国家不同,我们的国情也与他们不同。因此我们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神学思想。我们国家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教会也要建设与国情、时代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神学思想。

    (五)进行神学思想建设才能使基督教在中国真正地处境化

    拉丁美洲的教会为了使基督教与自己的处境相适应而创建了“解

放神学 ”,非洲教会创建了“ 黑人神学 ”,韩国教会创建了“ 民众 神学 ”,菲律宾教会创建了“乡土神学”等等。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又具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现在我们又有独特的制度、独特的国情、独特的文化,因此我们当有自己的处境化神学,以满足教会在时代中发展的需要。但现在中国教会还没有自己的处境化神学的名称,我暂且称之为“华夏神学”。我们有了自己的处境化神学后,既丰富了整个基督教神学的内涵,又有利于引导中国基督徒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 、进 行 神 学 思 想 建 设 的 任 务

(一)神学思想建设所面对的国情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党和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紧紧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克服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尤其近年来,全国各族人民以团结奋进、顽强拼搏的伟大民族精神,奋勇夺取抗击洪水、非典、冰雪和地震等特大自然灾害的伟大胜利。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全面推进,使社会安定团结的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令人欣喜的是 ,2 0 0 8 年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 、残奥会 ,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着重研究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问题,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作为中国基督徒,在这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进程中,与全国人民一起分享着社会主义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进步所带来的丰硕成果,感受着其中的喜悦和荣耀。在这三十年中,各级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为中国基督教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外部环境,也使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想建设事工得以顺利地开展,并且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二)神学思想建设承传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当许多学人追求中国特色的民族本位文化的时候 ,生活在2 0 世纪的方豪先生是比较早地意识到中国文化具有普世价值的知识分子,他在《论中西文化传统》一文里说:“惟自吾人观之,我国之儒家学说,其精华部分,实具有世界性,不应以一国一民族为限,亦非一国一民族所能私有 ”。对此,身份的建立需要在神学思想建设中深入地探讨,正如丁主教说:“经过这么多年,中国基督教已经形成一个中国的系统神学吗?我只能说没有。”

中国神学必须植根于中国思想文化的土壤里,关心并思考中国社

会的变迁,并融入到中国精神的过程中,为其重建做出贡献。

(三)神学思想建设深化信徒对信仰的理解

教会是基督的身体 ,它不仅需有“身量 ”之成长 ,也必须有“ 智慧 ”之成长。教会若只有人数的增加,却没有神学思想的成熟,就不能真正地“长大成人”,容易“飘来飘去,就随从各样的异端”(参弗4:13-14)。开展神学思想建设是要为中国教会寻找和建立一个稳固的神学基础,从而比较正确、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和实践信仰。十年来,通过神学思想建设及其成果转化,中国教会的广大教牧同工和信徒对许多神学主题的认识有了改变、提升和拓展。例如,对于教外是否存在真善美的问题,以往的不少信仰观点对此持否定态度,但随着对“宇宙的基督”等神学主题的思考、研讨,现在更多的人坚信一切美善的恩赐都是从众光之父那里来的(参雅1:17),人类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尽管有些不产生在教会之内,但它绝不在基督之外。再如,在“爱弟兄”与“爱众人”之间,《彼得后书》中仅是一个逗号之隔,然而在中国教会有的信徒心中却是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神学思想建设一开始就深入讨论了这个问题 ,使多数教牧同工回到《 圣 经 》的教导。特别是在为“ 5·1 2 ”汶川大地震灾区捐款中,类似“这捐款是否给灾区信主的人用”?这样的问题已经很少有信徒问了,反映出信徒在此问题上的认识已得到提高。又如,在对人性的神学判断中,过去一些教牧同工和信徒否定人的价值,也导致对人类尊严的否定。神学思想建设帮助基督徒认识到,人在上帝面前确实是需要拯救的罪人,但人从创造之主而来的荣耀形象并未丧失殆尽,人类尊严的灵性基础依然存在。

神学思想建设强调对于《圣经》应有全面的理解,在爱国与爱教、

信心与行为、敬虔与服务、工作与事奉、信仰与理性、生命与生活、灵性与物质、短暂与永恒、超世与入世以及圣与俗等问题上有一个恰如其分的理解和把握,以《圣经》原则来指导和帮助信徒的生命稳步成长,从一个更宽、更广的视角来理解福音和信仰,造就他们有“向下扎根 、向上结果 ”的属灵生命 。

(四)神学思想建设应指导中国基督教会的堂会制度建设

神吩咐摩西说:“制造帐幕和其中的一切器具,都要照我所指示你的样式”(参出25:9)。因而,摩西就照着神在山上所指示他的样式建造了会幕和其中的一切。教会的工作是人按照神的旨意去行,是人与神的合作,在这过程中人还须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神的引导,或者说,人需要引导和约束。一个合宜的教会行政体制,可以帮助教牧同工和信徒比较及时并规范地接受引导和约束。

“教会具有其两重性,它是基督的身体,有其属灵的一面;但它又是一个社会团体,应该具有适合国情的管理组织、规章制度”。中国基督教会已经彻底摈弃了西方传统的教会行政体制,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教会行政体制。依据《圣经》教导、借鉴历史、并从中国教会的处境出发,健全组织并制定规章,仍是教会稳步发展的生命线。堂会是基督教的细胞,不断加强堂会自身建设与事工顺利开展是基督教发展的基础;所以,中国基督教要发展必须从各个堂会开始,堂会发展的有力保障是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管理组织与规章制度。 

“中国基督教协会加强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基督教协会(或

教务委员会)的关系,沟通情况,交流经验,研究及协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 )基督教协会( 或教务委员会 )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本会的决议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 )基督教协会( 或教务委员会)有遵守和履行的义务 。”中国基督教堂会制度建设要做到四个符合,即符合法律法规、“三自”原则、教规教义及本堂实际。堂会应参照全国与所在省、市的教会规章,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精神、《圣经》的教导、教会的原有传统,并结合本堂的现有实际情况,建章立制。并且制度的制定和完善是一个不断总结与修订的过程,既要维护制度的稳定性,又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情况来及时完善,于此并重的是制度的落实与措施。

四 、神学思想建设与和谐社会

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 十一五 ”期间的重要工作之一 ,2 0 0 6 1011日中共中央十六大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中国不断谋求持续发展和稳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能忽视的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果要继续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进一步形成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就必须“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适应中国的国情,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

对于“和谐”一词在《现代汉语辞海》中的解释是:“配合得适当和匀 称 ”。和谐的音乐让人感到妙不可言 ,和谐的山水使人心旷 神怡 ,和谐的人际关系使人心情舒畅。“和谐”一词可见于《左传·襄公十一年》:“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像音乐一样配合得融洽,没有不和谐的地方。《周礼》的《天官冢宰》中有:“大宰之职,掌建邦之六典……三曰礼典 ,以和邦国 ,以统 官 ,以谐万民 ”。《 国 语·郑 语 》中 西 周 太 史 史 伯 则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的“和谐”观,犹如七个音符,高低不同,方能共同组成优美的旋律。

正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思想一样,和谐也是基督教的核心理念之一。基督教是个讲和平的宗教,所宣扬的信息是和平福音,《圣经》教导人怎样与神和好,同时也指出人怎样走向和谐。在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的今天,基督教的和好、和谐、和睦之精神与时代的主旋律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上帝藉着教会,在世界上继续做使人与他和好的工作。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也是基督在世间工作的延续。因此中国教会完全可以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建设自己的神学思想。

(一)“和谐”理念是基督教的核心思想之一

“和谐”是基督教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因为基督教对于耶稣基督

的基本信仰包括,通过耶稣基督达到人与上帝关系的和谐(爱上帝并遵守 诫 命 )、人与他人关系的和谐( 爱邻舍如己 )、人与自然的和谐( 上帝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和谐的世间万物)、人与自我的和谐(信仰的力量由内而外体现出来 )。

    在《旧约》中一共有超过250处使用了shalom( 平 安 、和 平 )一 词 ,此外还有一些同义或近义词。虽然在中英文翻译中最常见的是“平安/和平”,其实它所蕴藏的丰富含义远远超出了“平安/和平(peace)”,与中文的“ 和谐 ”更接近 。如 :

    1Shalom是“ 光 明(light)”的同义词 ,象征所有一切美好事物( 参赛 4 5 : 7 )。

    2Shalom是和平之君的印记。

    3Shalom是上帝与子民之间的约定,是上帝给子民所承诺的美好未来 :“ 我要与他们立平安 (shalom)的约 ,作为永约 。我也 要将他们安置在本地,使他们的人数增多”(参结37:2634:25)。这是一种“平安之约(covenant of shalom),表明一种互为契约的关系,强调上帝与子民之间割舍不断地联系。

    4Shalom与关系到百姓幸福的公义(justice) 、正直(righteousness)、真理(truth)有着密切关  。

5Shalom是上帝创造秩序的回归与重建。《创世记》中描述的上帝的创造代表了一种宇宙秩序的和谐和睦。正义、公平以及和平包含在最初的创造中。

在《新约》中表达“和谐”的词是希腊语eirene (eivrh,nh)其基本词义是“安宁、和平、静止的状态”。在传统希腊文学和哲学中,eirene的含义主要是指“没有战争,和平”。《新约》有九十处使用eirene的情况与《 旧 约 》中 使 用shalom一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意义:

1Eirene等同于 “ 安全 、 富裕及福气 ”(secur ity, safety, prosper ity, felicity),因为创造并赐予世间所有良善美好之物的上帝是“赐平安(eirene)的主(神)”(参罗15:3316:20;帖后3:16)。eirene代表万物的自然状态,自然的安宁,人类的和平、和好以及没有战争(参徒24:21 2 : 2 0 ;路 1 4 : 3 2 ),因为和平 平安能保障人们 安全和富足的生活( 参 路1 9 : 4 2 ;来 7 : 2 等 )。

2Eirene是耶稣基督,是上帝赐予世人的福音内容,给世人带来平安(eirene)之福音,是人类获得最终救赎的希望。在天使宣布耶稣的降生之时 ,平安(eirene)表述为“至高之处荣耀归于神,在地上平安(eirene) 归于他所喜爱之人 ”( 路 2 : 1 4 ) 。

3Eirene表示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一致关系(参太5:9;可9:50;徒7:2 6;罗14:17;林前7:15;加5:2 2;弗2:17)。

4Eirene是一种代表了真诚期待和祝福的问候语(约20:26)。

总 之 ,《 新 约 》 中 的eirene继承了《旧约》shalom的丰富 含义 ,同时把这种含义具体化,从耶稣基督的生活和事工来体会eirene的重要意义。“和谐”不仅仅属于个人,更属于群体和其他人。在耶稣基督的生命中,上帝所赐予的“和谐”“平安”没有种族、国籍、性别、宗教的差别,这种对“和谐”的追求属于全人类。

(二)基督教“和谐”理念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圣经》中所教导我们的就是:人与神的和好;人与人的和好;人与自然的和好。耶稣也教导门徒要是光是盐(太5:13-16)。因此,“作光作盐”也成为今日中国基督徒一个很好的信仰理念与信仰实践。马可曾解释盐的作用说:“你们里头应当有盐,彼此和睦”(参可9:50);保罗也说:“你们的言语要常常带着和气,好像用盐调和”(参西4:6)。所以,从这样一个信仰理念与信仰实践来看,基督教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以及维系人际关系和谐,构建家庭生活和谐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积极而广泛的作用。

1、对促进祖国各民族之间团结有积极的和谐作用

基督教(包括天主教)并不是只在中国汉族中传播,今天中国少数民族基督徒发展也非常迅速。以云南为例,基督教在少数民族中发展得非常之快,据不完全统计,云南怒江洲目前有超过60%的少数民族信奉基督教(或天主教),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督徒都是自己集资建教堂,办培训班,各村寨的年轻基督徒集中培训、学习,这些人经过系统的神学进修后,回到各村寨中成为当地的宣教骨干。他(她)们非常有朝气,能吃苦,乐意奉献,也很愿意学习,殷勤作工。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地方都能看见基督教高大的哥特式教堂,它与周围矮小的民房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说明基督教在当地有众多的信奉者。使基督教在这一地区被广泛接受和大力传播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基督教教义中人人生而平等,信徒要爱众人、感恩生活、彼此相爱等教导,使他们耳目一新,感到非常亲 切 ,而且用于生活中的行为指南,人的心 灵得到了平安 ,人与人 、民族与民族之间多了一块和睦相处的基石。这种崭新的信仰文化让他们非常乐于接受。平等自由的观念,死后的归宿都变得美好起来,这些完全不同于他们传统中流传下来的苦难人生和被汉族排斥的蛮邦夷族的理念。各种因素促使基督教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信奉者与日俱增,也使得今日基督教在促进国家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基本国策上,有着积极的和谐作用。

2、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的和谐作用

在管理学上 ,有一个木桶理论 。说的是企业的不同资源或发展 条件犹如一块块的木板,他们共同构成企业的一个大木桶,而企业的发展则象一个木桶最多能装多少水一样 ,是由最短的那块“ 木板 ”决定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迅猛发展的背后,去潜伏着巨大的经济改革的单兵突进,而法律规范遥遥跟在后边,为追逐金钱,利益,不择手段的“原罪”行为已在很大程度上损坏了市场经济的内在秩序。如果这就是市场经济,那么它决不是一个好的市场经济,也绝不会是一个结出硕果的市场经济,只能是一个你骗我、我骗你,你害我、我害你的市场经济,其运行效率不可能很高。

市场经济能叫人不偷懒,却不能叫人不撒谎,也不能叫人不害人。

市场的博弈可以降低撒谎人的行为,法律的严厉惩罚也有利于交易行

为的规范,但如果都靠这些,市场经济运行的成本将会很高,甚至高到难于运行的地步。凡是缺乏自我约束,完全靠外部高压来运作的市场经济一定是最昂贵的市场经济。而建立在基督教基础上的西方市场伦理,恰恰是一种自发的道德约束,能够降低市场经济的运行成本。

因此,北京科技大学经济学家赵晓提出:“中国需要有教堂的市场经济”。他认为:“基督教让人向善,教人敬畏,有助于诚信的建立。而中国市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便是,穷人仇富,富人洋洋自得,政府又不信任富人,这种缺乏财富伦理、缺乏虔诚信仰的市场经济迟早要出问题 ”。

在中国社会转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造成对社会财富的浪费和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的精神空虚,道德败坏,物欲横流,甚至出现了贪污腐化等社会丑恶现象。而宗教思想恰恰主张人们抑制人的私欲,纯洁人的心灵,与他人、家庭、社会及大自然保持和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宗教有巨大的社会需求。

3、对构建和谐家庭的积极作用

家庭伦理应该是社会伦理中最基本的一个方面,是规范人际关系的首要一环。没有和谐的家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家和万事兴”——家庭和睦能使人们各样事情有序而顺利,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在《圣经》中,保罗告诉我们,家庭中夫妻之间的关系:“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如同顺服主……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参弗5:22-25)。也教导儿女与父母在家庭中履行各自的义务:“你们作儿女的,要在主里听从父母,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应许的诫命。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只要照着主的教训和警戒养育他们”(弗6:1-4)。关于婚姻嫁娶,保罗如此劝诫:“至于那已经嫁娶的,我吩咐他们,其实不是我吩咐,乃是主吩咐说:‘妻子不可离开丈夫,若是离开了,不可再嫁,或是仍同丈夫和好。丈夫也不可离弃妻子 ’ ”( 林前 7 : 1 0 - 1 1 ) 。

当下的社会现状是家庭中的矛盾层出不穷,如离婚率上升,家庭暴力升温,子女的不孝司空见惯等等。而这样的“问题家庭”不仅仅给家人带来伤害,而且给社会这个大环境带来不安、恐惧和焦燥。因此,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为基督教的教义与理论对于促进和谐家庭的建设提供了一部分基础平台。教会需不断地教导信徒按《圣经》的教义来建设自己的家庭 ,在世作光作盐 。基督教中“ 爱 ”的原则 ,会为每个家庭送去和睦 ,为社会营造和谐 。

宗教和社会服务是一个钱币的两面,一方面是实践信仰,另一方面是服务于社会的需要,这也是宗教自身存在和发展的需要。所有宗教都有济世救人和行善的主张,然而,就基督教而言,基督道成肉身,作为万民之君的基督,不但不恋栈权利,而且选择生于马棚,出身寒微,甘于为木匠之子,出入于街市会堂,终日与低下阶层为邻,为的是要服侍 人 ,开展各种社会服务工作 。

五 、神学思想建设与中国文化

由于基督教与犹太教有渊源的关系,初期教会许多犹太基督徒要

求外邦信徒遵守犹太律法和行割礼,在保罗看来,这实际上是把基督

教看作犹太教的一个分支,犹太教的文化和习俗局限了福音的传播。

保罗提出的“因信称义”,这一思想其实首先就是要解决文化适应性的问题。福音传入中国,教会带着西方政治殖民主义和文化沙文主义的背景,使基督教被看为西方文化的一种,是洋人的宗教。由于长期忽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为中国知识分子所难以认同,造成“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的现状。现今,教会已经意识到,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之间其实在很多方面都有共同之处,中国基督教神学在处理福音和传统文化的关系时,与保罗的路向的基本区别在于:保罗的工作是要将基督教从犹太教文化中解放出来,而我们则必须要肯定传统文化对传福音有价值,必须要进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处,对传统文化有更多的认识,并继承其中最优秀的部分。

近代中国教会的第一代本土神学家,如赵紫宸、谢扶雅、贾玉铭、

吴耀宗等人,他们的思想之所以成为教会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教外

知识界所重视和研究,正是因为他们的神学思想不但反映了广阔的

社会内容,而且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的精神,他们是不折不扣的中国

文化人。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看是一种道德文化;从实践层面上看,无论反映在社会建制或者是个人生活,其目标都是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儒家的“修、齐、治、平”(《礼记·大学》),本质上也是追求一种和谐,“修身、齐家”是个人道德生活的和谐,“治国、平天下“则是社会政治的和谐;传统文化人所追求的“独善其身”和“兼善天下”(《孟子》之《尽心章句上》)的统一,同样是体现了一种和谐的价值观。故此,中国的神学思想,应当也把“和谐”放在核心的地位。由于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人的安身立命之本,神学在处理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时,必须重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丁光训主教就此指出:“我们的神学思想应该高举伦理和高举道德……就我国基督教的现状而言,神学处境化的起步,就是恢复伦理道德的内容。”伦理道德的内容就是指追求人际关系与社会秩序的和谐。从这个角度看,相适应的过程也是教会一种文化寻根之旅的过程。如果大多数的基督徒对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有最大限度的认同和继承,在生活上体现出忠诚、信实等传统社会的美德,教会将会获得一种民族文化的身份,这将会产生更加广泛深远的影响。毕竟,发挥文化与道德的功能,是当前中国基督教在社会上所能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

此外,不能忽略的一点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曾经出现过“百家争鸣 ”( 班固《 汉书·艺文志 》)的局面 ,虽然封建社会的政治统扼杀了个人思想的自由,导致长期以来知识分子独立的人格意识严重萎缩,但是从“和而不同”(《论语》)发展到“求同存异”的传统精神并没有泯灭。今天,社会建设提倡“和谐”,等于肯定前提有极为丰富的“多样性”,不仅社会上认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思想和价值观的多样性也是被尊重的,只要不对社会构成损害。这说明中国文化传统原有的开放性和对话精神正在复苏。如果能够很好地理解和继承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中国真正的学术繁荣将指日可待,我们对“民族文化限制福音”的忧虑就可以消除。基督福音与中国文化的互砺互补,互相丰富,已见于众多学者从事的学术研究中,这令我们深感欣慰。

基督教是一个重视伦理道德的宗教。丁光训主教在几次讲话里都

强调:“《圣经》也是强调道德的,你们看‘十条诫’里面有六条都是有关道德的”。“在整本《圣经》里,从《旧约》到《新约》,高举伦理道德的经文极多极多”,“基督教和它的前身犹太教都非常重视伦理道德的传统……《圣经》是一本大讲伦理道德的书,《旧约》先知更把伦理道德的内涵从个人行为扩大到社会和政治层面”。而在今天的中国教会,有一些人不重视伦理道德,说“道德无用”,认为只要有“生命”就行。中国教会务要重视伦理道德,对此,丁光训主教指出:“道德有其作用。对于个人 ,能使人的品性趋向完美 。对于社会 ,能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和进步。基督教内有些人只注重个人道德,不关心社会道德,是不对的。《旧约》中上帝给以色列人律法,应许遵守有赏,违反有罚,都是指全民族而言。先知书特别强调社会正义。神对欺压人的罪恶要施行审判,耶稣来传天国的福音,是关系到贫穷的、受压的人得到公正的待遇”。道德不等同于福音,但福音也从没有排斥道德,反而有助于建立道德。已经得了福音好处的人不能把因信与神和好理解成道德无用而撇弃道德,以至于忽视“作成得救的工夫”,使福音成为“廉价的福音”。

信仰不要悬在空中,落不下来;信仰要生活化,不能与生活脱节。

信仰可以积淀凝结为文化成果,这是信仰很好的外显,更是美好的见

证 。(未完待续)

(作者系北京市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副主席  北京基督教会海淀堂主任牧师)